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富集區,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各有一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合同區位于此。人類活動對深海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如何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各國之間如何形成合力加強環境保護?
5月28日,來自國際海底管理局及世界各地專家齊聚青島,就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展開研討和展望。
西太海山區:全球海山最密集區和富鈷結殼最富集區
“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也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富集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商業開發價值。”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劉峰說。
據不完全統計,海洋中1000米以上的海山超過3萬座,近半數位于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海山密度又顯著高于其他海區。
富鈷結殼富含鈷、錳、鎳、鉑和稀土元素等,具有潛在商業開發價值。目前,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各有一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合同區,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區。4國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三角區展開了資源和環境調查,取得了部分數據和初步成果。富鈷結殼三角區覆蓋了4國的合同區,這個區域海山眾多,在探索富鈷結殼方面有很大的價值和前景。
西太富鈷結殼三角區:我國倡導“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西太平洋海山環境項目首席科學家王春生說,海山環境在深海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同海山生物群落間可能存在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勘探開采等人類活動對海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將可能導致該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制定合理的海洋管理計劃,是降低對生態系統破壞程度的有效和必要手段。
2017年8月,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3屆大會期間,中國大洋協會提出針對富鈷結殼資源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合作開展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倡議,得到國際海底管理局贊同。
劉峰介紹,目前,位于東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國際海底管理局制定的唯一一個區域環境管理計劃。聯合國代表大會決議和國際海底管理局文件中,多次建議在其他區域——尤其是具有深海礦區制定并執行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此后,國際海底管理局和中國大洋協會議定,共同組織召開國際研討會推進相關工作。
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同行:多方商討共建“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洛奇說,如果將來進行海底礦業活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環境受到破壞,必須保證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并且需要劃出特定的區域進行保護、不得進行采礦。因此必須對環境進行充分了解,需要所有的利益相關國開展合作,采集重要的環境數據,并共享這些數據,合作制定計劃來保護環境。
由國際海底管理局和中國大洋協會聯合主辦的本次研討會為期兩天,以“科學與制度、合作與共享”為主題,圍繞法律制度框架、海山生境與人類活動影響、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建議三大議題展開。會議目標是收集和分享該區環境基線資料,縱覽國家、區域和國際各級有關政策和法律;就區域環境管理計劃設計和管理計劃框架初步設想等達成共識。
同時,建立一個2至3年的科學合作工作計劃,收集更多的數據作為區域環境管理計劃設計依據;討論未來建立和實施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計劃并簽署備忘錄;討論溝通和協調機制,如果需要,建立相關組織保障。
邁克·洛奇說,在設計西太富鈷結殼三角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時,可從現有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中汲取經驗教訓。同時,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設計依賴于利益相關者的合作。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在致辭時表示,希望開拓國際海底合作新領域,共商務實合作,共建環境管理計劃,共享合作豐碩成果,從而實現合作共贏,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新華社 劉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