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在青島舉行。圖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洛奇。阮煜琳 攝
“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28日至29日在青島舉行。中國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在會上提出,希望與各相關合同承包者和利益攸關方,共同為西太平洋海山區環境管理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出謀劃策,促成深入務實的國際合作。
區域環境管理計劃(REMP)是降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風險的有效和必要方式。目前,位于東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國際海底管理局制定的唯一一個區域環境管理計劃。聯合國代表大會決議和國際海底管理局文件中多次建議在其他區域,尤其是在海底合同礦區,制定并執行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保留了現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殼和最古老的海山群,也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總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四個承包者在該區域有專屬的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
林山青說,西太平洋海山區是富鈷結殼資源富集區,中國、俄羅斯、日本和韓國合同承包者都在該區域開展過大量的調查工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富鈷結殼勘探規章》分別賦予了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合同承包者保護深海環境的權利和責任。
為了做好西北太平洋海山區的環境保護工作,2017年8月,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3屆大會期間,中國大洋協會舉辦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為主題的邊會,針對富鈷結殼資源,首次提出在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合作開展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倡議,得到了國際海底管理局的贊同。
林山青表示,希望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的指導下,在充分聽取專家和學者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與各相關合同承包者和利益攸關方,共同為西太平洋海山區環境管理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出謀劃策,分享各自經驗和成果,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促成深入務實的國際合作。
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洛奇說,目前國際海底管理局的優先工作是制定開發規章,以確保承包者有法可依地從勘探轉向開采。對國際海底的開發和保護同樣重要,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各承包者之間或存在競爭,但是在環境保護方面需要共同合作。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許學偉在會議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次會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達成環境保護方面的共識,中、俄、日、韓四個承包者在西北太平洋三角區也許存在不同利益,但在環境保護方面要齊心協力,有效達成保護與開發同等重要這一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