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大洋一號”科考船完成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回到青島。在本航次中,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大洋一號”科考船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共計45天,分為A、B航段,總航程6208海里。在A航段中,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系列潛水器共完成了8次下潛,其中,“海龍III”潛水器完成4500米級深潛試驗;“海龍11000”潛水器完成3000米級下潛試驗,全面測試了航行控制、取樣作業、水聲通信等功能,潛水器運行狀態良好,各項參數達到了設計標準。
“海龍三號”總設計師 吳超:在作業深度上面,是有一定的突破,我們達到了最大的4266米這樣的一個作業的深度,然后在這個深度下面裝備的作業狀態,是良好而且是非常穩定的,這樣的話也就為我們后面的航次的正式應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B航段中,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共完成4次下潛,下潛成功率百分之百,并在多金屬結核試采區開展了取樣作業,獲得了多金屬結核、結殼及沉積物樣品,并在作業模式上取得了一個新的突破。
“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B航段首席科學家 蔡巍:在潛龍3號下潛作業同時,船上不對潛龍3號進行深水通訊監控,在這個同時,利用船載的地質取樣工具進行作業,這是在我國大洋作業史上是首次。
這樣的作業新模式,將大大節約海上的調查時間。本航次中海龍系列潛水器及“潛龍三號”的穩定性能,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深海調查的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