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搭載“海龍Ⅲ”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完成了400米淺水試驗,兩小時后被成功回收至母船甲板,又在25日上午首次完成1690米深水試驗,淺水及深水性能均得到驗證。
“大洋一號”綜合海試科考隊介紹,24日上午“海龍Ⅲ”從母船“大洋一號”入水,逐步下潛到400米深,兩小時后被成功回收至母船甲板。
“大洋一號”綜合海試裝備負責人葛彤告訴記者,這次海試對潛水器、超短基線水聲定位系統、絞車等系統和設備進行了測試。潛水器及相關設備運行良好,各項指標達到預期值。
北京時間25日5時20分許,“海龍Ⅲ”從母船“大洋一號”入水,進行2000米級深水試驗,潛水3個小時后抵達1690米深的海底。潛水器拍攝到海山結殼,相關設備也完成了規定動作,隨后成功回收到“大洋一號”甲板。“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說,“海龍Ⅲ”本次深水試驗搭載了巖石切割工具、取樣機械手等多種設備。海試過程中,潛水器及各種設備運行良好,技術狀態穩定,試驗目標順利實現。
據了解,綜合海試科考隊還將擇機對“海龍Ⅲ”進行4000米深水試驗。
“海龍Ⅲ”是在中國大洋協會組織下,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開發的勘查作業型無人纜控潛水器,屬于中國“蛟龍探海”工程重點裝備,最大作業水深6000米,具備海底自主巡線能力和重型設備作業能力,可搭載多種調查設備和重型取樣工具。
“大洋一號”是一艘5600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3月20日上午從山東省青島市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開始執行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