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科考隊利用“海馬”號潛水器獲取62千克結殼樣品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以下簡稱大洋協會)了解到,10月23日,“海洋六號”船停靠美國關島,進行補給和修整,中國大洋41B航次任務圓滿完成。記者了解到,該航次任務由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下達,委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旨在西北太平洋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開展資源環境調查,完成履行《富鈷結殼勘探合同》中國際學員海上培訓工作,同時開展海山區開展新資源偵察性調查工作。該航段有以下三個重大意義。
“面—線—點”三位一體資源探測技術方法
“面—線—點” 三位一體即利用多波束測量、海底攝像、箱式取樣等調查手段相結合的資源探測技術方法。
“面”即是利用多波束探測這一海洋基礎調查的常規方法,通常應用于海底地形的掃描和識別。多波束回聲探測技術則是利用不同海底底質聲波回聲強度差異這一物理性質,對多波束回波信號進行地球物理反演處理,來實現對不同海底底質進行可視化的識別。近年來多波束回波探測技術在大洋航次調查中得到了成功應用,這一技術實現了深海大洋快速找礦;“線”即是海底攝像系統。此次 “海洋六號”船對傳統海底攝像進行改造升級,為其配備了“三點激光系統”,解決了以往傳統海底攝像僅能對結核覆蓋率進行分析,不能確定結核粒徑大小、個數和豐度等信息的狀況,實現了多種參數定量分析,讓深海探寶“有度可量”;“點”即是利用箱式取樣、淺鉆取樣、抓斗取樣、重力柱取樣、活塞取樣等在海底某一點獲取海底底質樣品的方法,在富鈷結殼和結核的調查中多應用箱式取樣和淺鉆取樣的方法。
多波束回波探測與海底攝像、箱式取樣等技術的結合,實現了大洋礦產資源勘探“面”上間接快速探測、“線”上重點追蹤和“點”上精準取樣,“面—線—點”三位一體結核資源探測技術體系,極大地提高了資源探測的效率和精度。
我國富鈷結殼勘查步入新階段
記者了解到,2014年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獲得面積3000平方公里擁有15年專署勘探權的勘探合同區域。我國需在第8年、第10年分別完成勘探區面積1/3的區域放棄,最終保留1000平方公里作為享有優先開采權的礦區。根據《大洋富鈷結殼資源勘查規范》,我國富鈷結殼資源勘查分為資源調查、一般勘探和詳細勘探三個階段。簽訂合同之后,在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我國通過近三年海上加密試驗,室內理論總結探索,建立了一般勘探階段和詳細勘探階段的工作網度。
此次大洋41B航次科考團隊精心設計、周密部署、克服困難在太平洋維嘉平頂海山勘探合同區順利完成了規則網部署的44個1.5米和3個6米淺鉆作業,部署“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抓取富鈷結殼樣品共330千克,其中最大結殼樣品可達62千克。完成了全部設計任務,有效揭示了合同區內部分區域資源稟賦,創造了歷年來單航段淺鉆作業數量的記錄,標志著我國富鈷結殼資源勘查從資源調查階段邁向一般勘探階段的轉變。
履行國際義務,完成國際學員海上培訓
《富鈷結殼勘探合同》中有一項培訓任務內容,承擔了國際學員海上培訓任務。記者獲悉,5名發展中國家海洋工作者通過國際海底管理局遴選,最終自墨西哥、加納和肯尼亞的3名國際學員參加并在“海洋六號”船上完成了約40天的培訓。
此次海上培訓工作結合航次調查任務進行了精心設計,培訓內容涉及富鈷結殼資源勘探的地質取樣方法、地球物理調查方法、環境基線調查研究方法等內容。培訓形式多樣,以甲板作業、地質描述、現場化學分析測試、環境調查為主開展實踐培訓,期間穿插多個講座,開展系統性、理論性的培訓。培訓授課次數達28場。
在培訓工作即將結束時,國際學員撰寫了培訓報告,認真總結了培訓收獲。他們親身感受到了我國為踐行“國際海域資源為全人類共同財產”所付出的努力,感謝大洋協會提供培訓機會,殷切希望將來能有機會進一步開展交流與合作。通過此次培訓,他們深入了解到“海洋六號”為代表的科考團隊是如何進行富鈷結殼資源勘探的,體會到我國海洋科技工作者“自強、探索、奉獻、和平”的大洋精神,感受到中國人濃郁的人文情懷。
為發展中國家培訓海洋科技人員,既是合同承包者承擔的合同義務,也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立的國際海底活動服務于全人類利益的體現。積極開展國際培訓,不僅表現了承包者積極履行合同義務的態度,也體現了我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形象,對促進我國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深海蘊藏著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大洋科考團隊響應“擼起袖子加油干”號召,以行動落實“蛟龍探海”計劃內容,將繼續奮戰在拓展我國國際海底區域資源戰略空間、維護深海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