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回收至甲板
生在在巖石上的粉色珊瑚、長滿長須的大塊海綿、圓柱狀的結殼、橢圓形的結核……蛟龍號下潛歸來,再次把采樣籃裝的滿滿當當。
5月8日,蛟龍號在南海多金屬結核采集試驗選址A調查區開展了第二航段第8次下潛(總第141潛次),對該調查區結核分布和巨型底棲生物分布情況進行了近底觀察和探尋,較全面地認識了該區域底質類型的分布范圍和典型底棲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
7時10分,蛟龍號布放入水,8時10分抵達預定深度。15時02分,蛟龍號拋載返航,16時16分回收至甲板。此次最大下潛深度1406米,水中時間9小時6分鐘,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52分鐘。
“蛟龍號在海底觀察到了許多粗細不同、大小不一的柱狀結殼,這在以往潛次中很少見。”主駕駛傅文韜表示,本潛次沿南海多金屬結核采集試驗選址A調查區一條測線開展了近底觀察和取樣,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積物、結核結殼和生物等樣品,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照片資料。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了4管短柱狀沉積物樣品、16升近底海水、16.3公斤柱狀結殼、12.8公斤礫狀結殼、3.8公斤結核、3.4公斤結皮、兩只海綿、3只海星,以及珊瑚、海葵、海膽各1只。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棟是首次隨蛟龍號下潛,走出艙后,隊友們用“海水澡”來慶祝他的深海“處女秀”。
“蛟龍號作業過程中,主要經歷了沉積物區和巖石分布區兩個區域。其中在沉積物區觀察到主要為棘皮動物為主,包括磁海星和海參等。在巖石分布區觀察到主要以固著底棲生物為主,包括石珊瑚、柳珊瑚、海綿等。”孫棟表示,海底豐富的底棲生物反映了南海陸坡區較強的底流帶來了大量的懸浮顆粒物,為底棲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這些發現將為該調查區環境基線評價提供了基礎材料。
現場指揮部總指揮鄔長斌表示,本潛次調查對本區域的地形地貌、底質類型、多金屬結核分布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為多金屬結核采礦試驗選區、環境基線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基礎數據和資料。(文/高悅)
下潛人員出艙
蛟龍號采集到的珊瑚、海星樣品
蛟龍號采集到的生長在巖石上的珊瑚
蛟龍號采集到的柱狀結殼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