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近日批準發布《載人潛水器潛航學員選拔要求(醫學部分)》和《載人潛水器潛航學員培訓大綱》等海洋行業標準,自2017年6月1日起實施。
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載人潛水器代表著深海高技術發展的前沿,載人潛水器操作技術是深海運載技術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我國載人潛水器而言,“蛟龍”號于2012年7月完成7000米級海試后,目前正在開展試驗性應用;4500米載人潛水器已完成載人艙加工和測試,正在開展總裝調試;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已立項研制,它將具有載人到達全球所有深海作業的能力。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表示,潛航學員選拔要求和培訓大綱的發布,是發展我國深潛事業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培養一支專業化的潛航員隊伍,提升我國海洋探索的探測能力與研究水平。
2013年7月,國家海洋局啟動我國第二批潛航學員選拔工作
《載人潛水器潛航學員選拔要求(醫學部分)》規定了潛航學員選拔的醫學技術要求,包括外科、內科、耳鼻喉及口腔科、眼科、神經科、婦科(女性)、輔助檢查、特殊檢查、精神衛生及心理等。
《載人潛水器潛航學員培訓大綱》規定的培訓內容,包括職業素養培訓、體質體能與心里訓練、基礎理論培訓、載人潛水器理論與技術培訓、載人潛水器操作技術培訓、海上作業實習、實艇操控培訓。潛航學員培訓周期為2年。
2013年7月,國家海洋局正式啟動我國第二批潛航學員選拔工作;當年12月,劉曉輝、齊海濱、楊一帆、張奕、陳云賽、趙晟婭成為第二批潛航學員,其中張奕和趙晟婭為我國首批女性潛航學員。
我國第二批潛航學員,張奕和趙晟婭成為我國首批女潛航學員
“在開展第二批潛航學員選拔前,‘蛟龍’號的專職潛航員僅有2名,維護保障人員主要還是研制人員。”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軍說,選拔與培訓適當數量的潛航員,建立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潛水器深潛作業與技術保障技術隊伍,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的重點工作之一。
根據計劃,“蛟龍”號在2013年至2017年開展試驗性應用,完善其作業性能,培養一支專業化的潛航員和操作維護保障隊伍,建立起一套開放、共享的應用機制,通過試驗性應用最終實現“蛟龍”號業務化運行的目標。(據新華社 劉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