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
中國大洋第37航次總指揮鄔長斌介紹,這個航次歷時94天,航行11837海里。“蛟龍”號在本航次共完成22次下潛,科考隊員還完成了11站地質取樣和33站海水溫鹽深儀(CTD)采水作業任務。
“本航次中,‘蛟龍’號獲取了豐富的、用其他手段難以獲得的地質、生物、深海水體樣品和大量高清海底視頻資料,取得了豐碩科學與技術成果。”鄔長斌說。
據了解,本航次是“蛟龍”號自2012年7000米級海試成功后,首次重返海溝區密集地開展6000米以上深度的下潛作業。本航次中,6500米級潛次共5個,超過6000米深度潛次共9個,最大下潛深度6796米。在大深度潛次中,“蛟龍”號總體技術狀態穩定,各系統設備性能可靠。
隨船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彭曉彤介紹,本航次依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大深度作業優勢,在全球深淵的代表區域——雅浦海溝和馬里亞納海溝開展作業,成功獲得了深淵區域的第一手資料和樣品,為中國躋身深淵科學前沿研究,推動國際深淵探測技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蛟龍”號還首次在馬里亞納海溝南坡發現了活動的泥火山,拍攝了大量高清視頻資料;證實了馬里亞納海溝北坡作業區海山為泥火山,獲取了大量泥火山地質樣品。這些樣品和視頻資料為研究泥火山地質活動和俯沖板片的地質過程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國大洋第37航次副總指揮葉聰表示,本航次進一步提升和拓展了“蛟龍”號作業能力。蛟龍號連續大深度下潛,技術狀態良好,平均故障率為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最低。
在本航次富鈷結殼海山區下潛作業中,“蛟龍”號多次實現長距離、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離最長達到5000米,水下作業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單潛次最大地質樣品取樣重量達124千克,創造了自“蛟龍”號下潛以來單潛次航行距離、作業高差及地質樣品取樣重量的最大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