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以下簡稱中國大洋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在青島召開。中國大洋協會劉峰秘書長、外交部條法司馬新民副司長和中央外辦海洋權益局梁金哲副局長等常務理事共同主持了會議,中國大洋協會常務理事、理事、理事代表共100余人參加了會議。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向大會作了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工作報告。王飛首先回顧了2014-2015年我國大洋工作取得的成就。2014年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簽訂了《“區域”內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實現了三種資源三塊礦區的階段性目標;以中國五礦集團名義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交的位于保留區的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在今年的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1屆大會上獲得核準;《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立法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2014-2015年,“多種資源、多海域、多船作業”的大洋航次調查格局進一步鞏固,大洋外業調查工作成果豐碩;“蛟龍”號第二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首赴西南印度洋我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開展下潛任務,深海作業能力進一步提升;2015年大洋綜合資源調查船、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等兩型新船可行性報告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大洋綜合能力建設迎來新的飛躍。
國際海域空間廣袤、資源豐富,近年來各國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儲備更多的戰略資源,紛紛將目光投向深海大洋,國際海域競爭愈發激烈,并進一步呈復雜化、多元化態勢。王飛表示,2016年協會要順勢而為,加強戰略規劃研究,組織開展《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三五”規劃》制訂,爭取早日獲得國務院批復;全力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工作,積極推進《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立法進展,爭取立法早日出臺;繼續鞏固“多種資源、多海域、多船作業”的大洋調查格局,精心部署大洋航次;在全面履行已簽訂的勘探合同義務的同時,適應國際海底區域活動逐步由勘探向開發過渡的形勢,著力發展深海資源開發能力、切實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進大洋綜合資源調查船、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的建造工作以及大洋勘探工程船的立項等工作,全力推進大洋綜合保障能力建設,促進大洋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王飛指出,當前我國海洋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大洋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肯定,將激勵全體大洋工作者繼續發揚“自強、探索、奉獻、和平”的大洋精神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我國大洋事業繼續向前發展,爭創大洋工作的新輝煌。
外交部條法司馬新民副司長在大會上結合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1屆會議情況對國際海底形勢做了深入分析,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翟勇主任全面介紹了《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立法工作進展,中國大洋協會劉峰秘書長結合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就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作了詳細報告。
會議對理事會工作報告進行了審議,與會代表對協會2016年工作安排、“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和大洋事業的長遠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積極獻言獻策,提出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布局;明確定位,避免重復建設,構建開放、共享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國內優勢力量開展大洋工作;進一步提高航次工作效率,加快深海資源開發能力建設;加強國際規則的研究,切實維護我在國際海域的權益。
會議還審議通過由劉峰同志接替金建才同志擔任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同意增補中央外辦海洋權益局和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為常務理事單位,同意增補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寧波市遠東水下工程有限公司、復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中航航空電子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為協會理事單位,并同意外交部條法司、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國土資源部礦管司等28家單位提出的常務理事和理事人選的變更。(記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