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船時間2月18日18時30分左右,中國大洋第30航次第二航段在位于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第8個作業站位中,通過電視抓斗成功抓獲3大塊柱狀碳酸鹽塊和一段碳酸鹽“煙囪體”。該碳酸鹽“煙囪體”的成功抓取,將有望成為該區域發育熱液碳酸鹽區的重要證據。
首席科學家陶春輝(右)向俄羅斯科學家展示“煙囪體”
首席科學家陶春輝在取樣現場激動地說:“我們以前在這個區取得過碳酸鹽樣品,但還沒有獲得與熱液活動相關的確鑿證據。這次取到‘白煙囪’,對于研究該區域碳酸鹽與熱液活動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本次作業抓取的樣品包括碳酸鹽及其“煙囪”和鈣質軟泥。其中,包括了一個完整的碳酸鹽“煙囪體”。該“煙囪體”內部具有很好的環帶狀構造,表面有一些小的分支及其孔洞以及生物的附著物,初步推斷其與低溫熱液活動相關。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抓取到的第一個較為典型的碳酸鹽“煙囪體”。
碳酸鹽“煙囪體”
據陶春輝介紹,早在2008年,我國大洋科考就在該區域附近取到過大量的碳酸鹽樣品,但是遺憾的是,科考人員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與熱液活動相關的“煙囪體”樣品。
第二航段現場地質樣品描述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徐啟東分析稱:“這個‘煙囪體’的出現,估計與該區的碳酸鹽與低溫熱液活動相關。相鄰地區取到的類似的巖石應該屬同一類東西,有助于我們研究和確定熱液區的范圍。雖然這只是一塊小小的碳酸鹽‘煙囪體’樣品,卻有可能成為叩開西南印度洋碳酸鹽成因研究的‘窗口’。”
在取樣現場全程觀看的俄羅斯全俄海洋地質研究所科學家不住地對陶春輝說“very good”。據他介紹,他此前看到過大西洋的碳酸鹽“煙囪體”,這次中國成功在西南印度洋抓取的碳酸鹽“煙囪體”,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據。
獲取的碳酸鹽和“煙囪體”(黑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電視抓斗作業是在非常惡劣的海況條件下完成的。抓斗下放時間是當日13時14分,當時風力超過每秒9.2米,浪高超過3米,這也是電視抓斗作業的極限海況。此前,作業組人員曾4次就位,但終因“大洋一號”船未能通過動力定位將船定住而待命。
當天,經過一番努力,動力定位總算將船定住,作業組人員果斷下放電視抓斗。據首席專業助理李懷明介紹,抓斗入水到底后不到半小時,大約在15時30分左右,電視抓斗就抓獲到了“煙囪”。“時間非常短,非常順利,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李懷明說。
鏈 接 海底“煙囪”??在海底噴發的富含硫化物的熱液與周圍的海水混合后,很快產生沉淀變為黑煙。由于礦液與海水成分、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遇到冷的海水后迅速降溫,帶出的礦物質結晶而形成煙囪狀,高度可達10米,聳立于海底,根據顏色稱之為“黑煙囪”或“白煙囪”。
“黑煙囪”噴出的流體呈黑色,煙囪體主要由硫化物礦物構成;“白煙囪”噴出的流體呈白色,煙囪體主要由硫酸鹽礦物構成。(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