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63天,航程2萬海里。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今天抵達位于珠江口的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中國大洋第29航次科學考察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首個大洋航段調查結束。
5月28日,“海洋六號”從廣州起航,先后在東太平洋的我國多金屬結核礦區、克拉里昂—克里帕頓斷裂區(CC區)、西太平洋的我國富鈷結殼礦區采薇海山和中太平洋海盆等4個區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
科考人員對我國自主研制的6000米聲學深拖系統以及6000米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分別進行了試驗性應用和應用性海試。其中聲學深拖探測系統首次成功應用于富鈷結殼礦區資源調查,同步獲取了測深、側掃、淺層剖面等3種聲學探測數據。“潛龍一號”在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礦區5000多米海域進行試驗,成功下潛7次,水下工作近30小時,獲得了一批測深側掃、淺地層剖面、水文等資料。
科考隊采用地質、地球物理手段,系統開展了太平洋稀土等新資源潛力探查,進一步驗證了其分布狀況。